2013年4月19日晚,我院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第十三期在院317教室举办。本期主题为“宪法政治与国家权威”,主讲人为朱道坤博士,点评嘉宾为虞崇胜教授,主持人为张晒博士,来自万博ManBetX首页、法学院等院系相关专业的30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与会交流。
关于“权威”,《辞海》(第六版)给出四种解释:权力与威势;尊严、权力和力量;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;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。古今中外,“权威”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,有关“权威”的概念范畴也在不断拓展,如权威主义,权威效应,学术权威,政治权威以及宪法权威等。中国较早著述如《吕氏春秋》中就有“万邪并起,权威分移”之说。英国政治学家安德鲁·海伍德认为,“权威是基于被认可的服从义务,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强迫或操纵”。美国政治学家莱斯利·里普森指出,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,“面对权力,公民们还有支持或者反对的选择,面对权威,服从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”。从权威是一种合法性权力的角度,马克思·韦伯较早对权威进行了类型学划分,即包括传统型权威,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三种形式。中国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,经济社会变迁必然要求政治革新。从转型期中国政治语境来看,权威与权力,权威与特权,权威构成与权威塑造等,仍具有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现实必要性。
朱道坤博士将政治权威与宪法学知识相结合,提出了“宪法政治与国家权威”的论题。首先,根据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,他尝试性地建构了国家权威演变发展的三种类型:父权型权威、智识型权威和宪政型权威。在这一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,他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权威异化现象,进而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权威困局,诸如父权式微、智识固化以及宪政缺失等。最后,他提出了解决中国国家权威弱化问题的对策性思路,即在社会转型期塑造新的国家权威,这种国家权威应以宪政型权威作为基础。所谓宪政型权威,在朱道坤博士看来,它是“与传统的父权型权威、智识型权威有所差别,它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,宪政型权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权威模式”。总之,朱道坤博士认为,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,尽管父权影响难以根除,智识权威日益突出,但是国家权威塑造趋向应是一种宪政型权威。
朱道坤博士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,引起了与会同学们的广泛探讨。归结起来,同学们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关于权威的涵义及要件,权威与权力、秩序与服从等之间的关系,以及该如何对其进行类型学划分等问题;二是关于智识型权威、敌人型权威、考试型权威、善政型权威等概念范畴的由来及学理依据何在问题;三是关于“中国父权型权威的生活体验”、“敌人产生的智识型权威”等口语化、非学术化的词汇使用方面的问题;四是关于文章结构和布局问题,诸如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相一致、缺少研究综述和结论部分等。针对这些疑问,朱道坤博士一一作出了积极回应。
在点评环节,虞崇胜教授首先肯定了朱道坤博士的论文写作和建构能力。其次,虞崇胜教授指出了朱道坤博士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比如,核心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界定和区分不太清晰,论证主题不够明确等。再次,虞崇胜教授就朱道坤博士的论文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,比如,借助其宪法学专业特长突出论证“宪政型权威”,将该权威的塑造讲清楚、讲透彻,或可为国家民主政治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。最后,虞崇胜教授寄语大家,搞学术研究应有“问题意识”,特别要注重选题;此外,也不应有门户之见,所谓“政法不分家”,希望政治学与宪法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多多交流、取长补短。
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第十四期将于2013年5月中旬举行,主题为:公民文化权研究,主讲人为黄明涛博士。欢迎各位学友参加。
(周岑银供稿 刘国发摄影)